春節后人力資源的流動性的增強,這無疑加劇了求職者之間的競爭性。加之2014年的大學應屆畢業生將**700萬大關,這無疑讓大學生的就業前景雪上加霜。
為了能夠吸引應聘單位的眼球,很多求職者開始在簡歷上下足功夫,“推陳出新”,也就是將自己的簡歷做得更加具有競爭力、學歷等方面也是稍加理想化。但是求職者這么做真的能為自己贏得美好的未來嗎?答案是否定的。簡歷造假,贏了工作、輸了信譽與未來。
經過去年火熱的11月校招,目前到校進行校園招聘的企業越來越少,而求職學子也越來越心焦。要不,把簡歷注點水分試試?這也是廣大求職學子想出的既不費力又不花錢的**出路。
近日,某論壇機構就“這些‘簡歷欺騙’指標,你經歷過嗎?”這一話題進行了討論調查,調查顯示:受訪者中超過半數的HR表示“經歷過從業時間及技能與經歷的造假”,當談及遭遇到此類情況會怎樣處理時,大部分HR表示“會拒絕求職者的求職申請”。更有資深的人力資源工作者表示:議大學畢業生求職時真誠表達,弄虛作假很難騙過他們這些閱人無數的眼睛,反而留下不好印象;即使暫時成功,以后被企業發現,可能會把之前的職場積累全部賠光。
過于修飾簡歷等同于簡歷造假
大多數企業HR針對“你能容許應聘者的簡歷有多大水分”這一問題表示:要看一下水分出在哪里,有的水分是夸大,有的是失真,對于最基本的情況,比如說學歷、工作經歷等,必須是真實的,但是對于在能力方面的夸大其詞,簡歷中的描述很難做到百分百的準確,這個可以區別對待。同時對求職者進行背景調查,如果不是記憶模糊而是有明顯作假行為,我們都不會考慮。
由于企業的“警惕性”越來越高,在簡歷上使用欺騙手段的風險越來越大。通過嚴格的筆試和面試來選拔人才,簡歷寫得再好,如果不能通過考試,也只是枉費心機。一旦露了馬腳,那求職者失去的不僅是一次就業機會,還有做人的信譽。假簡歷無疑違背了為人處世的誠信原則,事情敗露,只能遭到用人單位拋棄和拒絕,對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也不利。簡歷造假,害了自己也輸了未來
知識技能、學歷這些判斷是否勝任的信息如有虛假,屬于求職者以欺騙的手段影響用人單位錄用決定,這構成勞動合同無效。一旦查實,用人單位可以立即解除勞動合同,不支付任何的經濟補償金。
對于簡歷稍加修飾還是可以的,但是過分修飾就會造成簡歷造假。簡歷造假不是在幫助自己成功就業,而是在親手毀了自己的前程。